公共服务既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,也关系到发展方式转变、经济结构优化、增长动力转换等重大经济议题。新时代的公共服务应按照高质量发展的总要求,坚持问题导向,明确重点方向,理顺体制机制。
公共服务共性问题突出, 制约自身和经济高质量发展
公共服务涉及领域众多,目前已经突出表现出来的共性问题,不仅制约自身的发展,也影响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。
(一)满意度陷入徘徊期:投入巨大,社会评价改善不明显
近年来,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大幅增加。2010年—2017年,教育、文化体育、社保就业、医疗卫生、城乡社区等财政投入从3.4万亿元增加到9.4万亿元,年均增长15.7%;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37.8% 升至46.4%,年均提高1.2个百分点以上。然而,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却没有明显改善。综合现有的大样本调查看,平均的满意度指数一直在65%—69%的区间徘徊,个别年份还有下降。看病难看病贵、上学难上学贵、住房难住房贵等问题虽有缓解但仍然突出,总量供给不足与质量效益不高的新老矛盾相互交织,公众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进入徘徊期。
(二)结构性矛盾凸显:城乡区域差距大,供给与需求错配
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,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起来,主要服务项目的覆盖率、重要服务资源的人均拥有量等指标持续提高。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, 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凸显出来。一是传统的城乡差距、地区差距较大。如,东部地区城市社区服务设施的覆盖率已超过80%, 而中西部农村还不到20%。二是不同领域的均等化程度差别很大。如, 小学毛入学率最高与最低的省份只相差1%,然而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最高与最低的省份之比超过4倍。三是领域内部也存在结构性失衡。如,养老床位“一床难求”与“空置闲置”并存、各领域普遍存在的“有钱建设,没钱运营”问题等。
(三)“灰犀牛”风险失控: 服务人员缺乏,有效激励不足
服务人员队伍的缺乏,是公共服务各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,中长期看也是制约公共服务进一步发展和质量提升的最大瓶颈。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的“大班额”问题,就有师资配备不到位的原因。卫生机构的诊疗人次数快速增长, 执业(助理)医师数量的增速明显滞后。托幼、养老、康复等领域的需求迅猛扩大,保教人员、护理人员非常短缺。公共服务各领域的人员队伍,都有激励不充分的问题, 招不来、用不好、留不住的问题十分严峻。随着劳动年龄人口的持续减少,人员缺乏将成为公共服务的最大“灰犀牛”风险,有钱买不来服务的困境已经有所显现,未来有进一步恶化的风险。
(四)公共服务问题拖累经济结构优化,影响增长动力转换
满意度陷入徘徊期、结构性矛盾凸显、服务人员队伍缺乏等公共服务问题,对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增长动力的转换构成负面影响,进而拖累发展方式的转变。为了获取更加可及、更加满意的公共服务, 广大居民仍然需要保持相当规模的预防性储蓄,一方面制约消费需求的充分释放,不利于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;另一方面也对人力资本的积累造成很大程度的限制,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。非便捷可及、不令人满意的公共服务,还会倒逼出自我服务的无奈选择,占用本可以投入到劳动就业和创业创新的时间,进一步拉低潜在经济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率。
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, 明确新时代公共服务方向
为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, 合理满足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,同时助力经济的质量变革、效率变革、动力变革,应坚持问题导向,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总要求, 明确新时代的公共服务发展方向。
(一)全面覆盖,消除盲区
高质量的公共服务,首先应该是覆盖全部目标人员、不存在盲区的。目前有三个服务盲区迫切需要消除。一是流动人口尚无法享有的、不能随人的流动而携带的服务事项。二是人口数量较大、却不在行政村公共服务辐射范围内的自然村。三是虽有政策、但未能切实享有的事业单位和集体企业职工群体。切实消除政策“真空”,不留服务“死角”,才能达到高质量发展的底线要求。
(二)适度水平,持续发展
高质量是一个历史范畴,必须与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。在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、人均居民收入相近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比较的基础上,查摆出明显滞后的领域和服务项目,及时补短板;同时找出过于超前的领域和服务项目,适当放慢速度。既要防止陷入过度福利的陷阱,又要防止短板影响整体的质量。
(三)地域均衡,缩小差距